关于太空疗养方法在太空上能长高吗
2020-02-09 01:56 来源:璧山县养生网
在2018年1月9日里,一名在太空里面呆过的宇航员表示,自己在太空呆了三个星期里面长高了9厘米,后面宣称是仪器测量出现了问题,宣布说其实只长高了两厘米。然后科学家们纷纷开始展开研究,他们表示在失重的太空环境里面,我们人体的脊柱间的软骨会变长,所以出现长高的情况属于正常的。这说明,人体如果长期在失重的情况下生活,是会影响到身高。那么你知道太空疗养方法有哪些?
1、航天员在失重状态下长高的原因
人体的脊柱由脊椎骨和椎间盘组成,其中椎间盘高度约占脊柱高度的1/5。人在成年之后,脊椎骨的高度基本不会再发生变化,但椎间盘高度却会受到重力和年龄等因素的影响。人体正常椎间盘由类似于果冻状的物质构成,其生物化学成分主要有大分子的蛋白多糖、胶原、非胶原物质等。
人体白天处于直立位时,脊柱承担人体躯干以上的重量,长时间的重量负荷将椎间盘中的水分挤压进入椎骨,水分丢失使椎间盘变扁,椎间盘高度下降;到夜晚卧床休息时,椎间盘承受的重量负荷解除,其内的大分子蛋白多糖吸纳水分进入,致使椎间盘膨胀,高度增加,因此当早晨起床时,身高会有所增加。当人体进入老年阶段,椎间盘内的生物成分发生衰变减少,其吸纳水分的能力降低,导致椎间盘体积较年轻时缩小,椎间盘高度降低,因此人体较年轻时变矮。
当航天员进入太空时,长时间驻留在微重力环境中,人体脊柱承担的重量负荷消失,椎间盘受到的重力负荷几乎为零。椎间盘持续吸纳水分,致使其发生膨胀,由于向四周膨胀受到纤维环的限制,因此容易出现纵向膨胀,这样增加了椎间盘高度,进而增加了身体高度。此外,受失重环境的影响,航天员脊柱的曲度会明显减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站得更直了”。综合来看,经历航天飞行后,航天员身高有所增加也是完全正常的。太空失重环境除了会对脊柱带来影响,对肌肉骨骼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2、对肌肉骨骼系统的影响
当航天员进入微重力环境时,作用于运动器官的重力负荷消失,人在维持姿势和进行运动时不需要对抗重力的作用,导致肌肉骨骼长时间处于缺少重力负荷刺激的“轻松”、“悠闲”状态。通过对比航天员飞行前后的肌肉骨骼结构、代谢和功能,我们发现这种过度“悠闲”对肌肉骨骼系统是不利的,将引起肌肉骨骼系统出现废用性变化,表现为肌肉萎缩、肌力下降、骨质丢失甚至骨质疏松。
航天中肌力下降的程度与飞行中的锻炼直接相关,增加运动时间和运动量可以有效减少肌力下降。航天飞行中骨质丢失主要发生在承重骨,包括下肢,骨盆,腰椎。研究显示,国际空间站6个月的航天飞行航天员返回后确实呈现骨密度下降,脊柱骨密度平均每月下降0.9%,髋关节每月1.4–1.5%,跟骨每月0.4%,但是没有出现临床标准上的骨质疏松症(WHO标准,T值小于-2.5提示骨质疏松)。相比之下,地面1G重力环境下,40岁以后骨质丢失一般在0.5%/年,可见失重对骨的影响还是很大的。骨质丢失导致骨的负重能力降低,增加骨折风险,同时尿钙排出增加导致结石风险加大。尽管短期飞行后这些变化是可逆的,对航天员健康的影响不大,但是长期航天飞行中如不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可能导致一系列的病理改变。
3、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研究表明,一进入失重环境人体首先是神经前庭系统反应,突出表现为空间运动病,3天左右最明显,1周后基本消失;体液和电解质的反应稍后;心血管系统的最大反应在3周左右,而红细胞质量的丧失在飞行1个月时达到最严重的程度。肌肉萎缩和骨质丢失则随着飞行时间的延长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心血管系统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作用。在航天活动中,尤其是航天员进入微重力环境时,由于流体静压消失和运动减少,心血管系统受到的生理挑战很大。
航天器在发射过程中、入轨、舱外活动和再入时,因受到超重、体力负荷和情绪紧张的影响,航天员心率明显增加。在中期航天飞行中,航天员心率变化无一定规律:一些航天员飞行中静息心率高于飞行前,另一部分航天员在入轨后心率恢复到飞行前水平。长期飞行虽然个体差异较大,但总的趋势是增加的。
由此可见,航空里面的环境对于我们人体的运动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非常明显,当我们进入太空之后,在再进行日产活动的时候,不需要再对抗重力,多疑我们的肌肉骨骼会比平时放松很多,再这样的情况下,肌肉骨骼结构可能会出现变长的情况。但是专家们表明,人如果长时间在这种失重的情况下,会导致我们的肌肉出现骨质疏松和肌力下降的情况,所以对于我们身体来讲是不好的。
月经量少吃啥中药好
阜阳治疗妇科方法